Thursday, February 11, 2016

沙巴华人甲必丹

“沙巴还有华人甲必丹?这是怎么一回事?”来自西马的朋友刚巧在沙巴游玩,翻开当地报纸一看,“某某人荣任某某地区甲必丹”的恭贺广告让他惊讶不已。在马来半岛,甲必丹制度早已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走入历史;但在沙巴砂拉越,甲必丹制度的生命延续至今。单是沙巴,目前就有逾百位华人甲必丹,但重要性却与旧时不可比拟。
十九世纪末期,数千名中国劳工开始有组织性移民北婆罗州(注1),从事农业、种植、商业等活动。当时北婆罗州是由英属北婆罗渣打公司(简称渣打公司)所治理,英国政府赋予该公司很少的政治和行政义务(注2)。作为商业机构,它主要目的是赚钱,尽量以省钱的方式来治理此地。因此,第一任总督威廉设立了“殖民地行政体系的骨干,委託每一位欧籍雇员负责管理几个部门”(注3) 。但因为行政人员不足,为了稳定社会以利经济发展,渣打公司便物色本地社群领袖管理华人事务。
北婆罗第一任甲必丹
1887年,英属北婆罗渣打公司决定委任山打根华侨冯鸣山为第一任甲必丹。冯鸣山是来自广东东莞的富有商人,1882年开始往来于山打根与香港。他担任华人甲必丹的八年期间帮忙渣打公司管辖人口大幅成长的华侨社会。当时渣打公司不但赋予他北婆罗州金矿售予广东的专营权,也让他得到经营鸦片场以及酒类出入口的税收权。1895年他决定回归中国,由福建人许金兴(译音,Koh Kim Hin)继任华人甲必丹至到1910年,再由潮州人曾土文(译音,Chan To Pun)接任为第三任甲必丹。
20世纪初,基于西海岸的华人经济活动蓬勃发展,铁路开始通行,而地理的隔阂导致管理不易,于是政府决定增加一位华人甲必丹以管理西海岸的华人事务。在1911年,在哲斯顿(Jesselton,亚庇旧名)从商的福建人黄添全(译音,Ng Thiam Chuan)获得委託成为西海岸的首位华人甲必丹。分别治理山打根与东海岸以及西海岸的两位甲必丹成了这两个区域的华社首领,照顾当地华人的福利;下达政令,上陈民情,是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桥樑;解决华人当地社区的问题,包括民事诉讼等。
1915年,政府提议撤换黄添全的西海岸甲必丹职位,并要求哲斯顿中华商会提供人选,原因不详。哲斯顿中华商会回拒了这项提议,并认为华人甲必丹没有必要的存在性,政府可以直接与中华商会沟通有关华人社区问题(注4)。因此在1915年之后,只剩下来自山打根的甲必丹被授权管理全州华人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人士认为在1915至1943年年担任山打根甲必丹的客家人林文澄(见图),是沙巴第一任华人甲必丹,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位有举行官方封立仪式的甲必丹。他也创下了服务年数最久的记录,在日本侵占北婆罗州之时拒绝为日军效力,甚为华人社会所敬重。
到二战之前,北婆罗州政府坚持正式委任两位华人甲必丹,并转而鼓励立法理事与中华商会的创立。无论如何,县官(District Officers)与华人社区自行选出许多代表不同市镇的华人甲必丹,甚至无需政府的正式委任状,就以甲必丹的身份在地方上为各地区华人谋求福利,排解纠纷。
战后沙巴小市镇兴起
英国殖民地政府在1941年开始接手北婆罗州的管理权,在二战后中华商会慢慢壮大,中国领事馆出现,州立法议会(State Legislative Council)也有数位华人代表,因此甲必丹的功能在城市如山打根、古达、哲斯顿等地已经式微,但在一些小市镇却兴起。乡镇的华人社区需要有人在朝,方便办事,而英殖民政府也发现乡镇地区的居民需要跟官员有更紧密的互动。为了方便管理越来越多的新兴小镇,就一口气正式委任了16个乡镇地方的华人甲必丹,包括保佛、金马利、王麻骨、根地咬、必打丹、兰脑、拿笃等。
甲必丹人数虽然增多,但只处理地方性事务,再也没有管理全州华人的权力以及拥有商品税收权或专营权等好处。 但在这段时期各地区的甲必丹,还是以富有商人为主,他们往往参与当地社团并担任重要职位如中华商会主席,华文学校董事,或是神庙主席等。换言之,除了拥有地方行政权,当时的甲必丹在经济上强势,并备受社会所尊敬。
1960年代沙巴成为马来西亚一员后,政府就没有正式委任华人甲必丹。1976年,出于政治需要,华人甲必丹的委任状再次发起,先是由地方政府部负责委任,后来属于首席部长的权限内。发展到今天,沙巴华人甲必丹的管辖权力及范围已经大大缩减。在砂拉越,天猛公(Temenggong)是社区领袖体系下的首领,下辖为邦曼查(Pemanca),之后是本固鲁(Penghulu),而甲必丹是地位最低的社区领袖,这属于单一族群领导的体系。但在沙巴,甲必丹与土族村长同一地位,都由地方酋长(Orang Kaya Kaya,简称OKK)所领导,而地方酋长秉属县官(District Officer)管辖之下。
为政府传达政策信息
目前甲必丹权限只在几十户人家范畴内的华人村落或城镇,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府事务、民事诉讼,以及解决民生问题如街道、水沟、路灯等问题。甲必丹现又称为华人社会领袖(Ketua Masyarakat Cina),是由当朝政治人物推荐其支持人士来担任,不再像5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甲必丹是富有的地方名流显要,并由当地社团所推选出来。他们现时的任务就如沙巴州地政及房屋部长哈芝芝所言,是“协助推行及支持政府的政策,并向人民传达政府推行各种有惠民生之讯息等”(注5),每月可领八百令吉津贴,并不需要经过任何选举,也可算是恩庇政治下所保留的职位。
无论如何,从1887年的第一位山打根华人甲必丹开始,发展到目前的逾百位地方甲必丹,见证了沙巴华人筚路蓝缕,一步步走来的百年之路,并对应了政治上的微妙变化。
注释
1.有学者指出,自唐朝开始,就有来自中国的商船抵达北婆罗州进行贸易活动。一些华人在明朝时期来到北婆罗州后,就留在当地与土著成婚。
2. 张德来《沙巴的客家人》,亚庇:沙巴神學院,2002,209页。
3. KG Tregonning, A History of Modern Sabah 1881-1963.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5, 50页。
4. Wong Tze Ken,Historical Sabah:The Chinese.Kota Kinabalu: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2005,62页。
5. 华侨日报 2013.11.5《庇华人甲必丹联委会理事/拜会哈芝芝提呈建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