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3, 2019

大宝森节 (二)Kavadi的种类

在大寶森節期間,成千上萬的信徒背負著Kavadi,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到黑風洞的穆盧幹神廟朝聖。而Kavadi可分為幾類,有

Aluga Kavadi,最大型的Kavadi,重量可從30-50公斤不等,需要有一個團隊(樂隊,祭司,保姆等)來進行此朝聖活動,通常會從黑風洞附近的興都廟或Batu河的臨時祭壇出發;

Vel Kavadi,用小神茅穿刺臉頰與舌頭,通常是信徒許了“靜默之誓”,在大寶森節期間禁言,只專注與神進行靈性交流;

Ter Kavadi,數十個小鐵勾勾在信徒身上,以粗繩連接至另一端(由另個信徒手執粗繩),出神的信徒抽著雪茄,頭戴橙帽,一隻手提著巴冷刀,有時另一隻手執一條鞭子以鞭打自己,這些上身的神明都是鄉村或地方的守護神如Muneswaran, Muniandy, Ayappan等;

Paal Kavadi是牛奶裝在鐵罐裡,由家庭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成員一起頭頂鐵罐共同朝聖,這是最普遍的Kavadi,也是一般強調正統興都教的宗教團體所同意的背負方式;

其中最有趣的,是Karumbu Kavadi,這是求子心切的夫妻在得償所願之後,以扛著甘蔗黃布包裹著的嬰孩來向穆盧干大神還願。

大宝森节 (一)Kavadi







究竟是为了什么,兴都教徒要背负Kavadi,摇摇晃晃往圣山走去?

众说纷纭。有者是为了灵修,克服苦难,也有些是为了展示对神明的虔信,而更多是为了立誓许愿或还愿。无论如何,印度南部与各地离散群体都认为背负Kavadi的渊源来自Idumban的神话故事。扛着两座大山的Idumban形象,就是Kavadi的原型。

Idumban是谁?
穆卢干战神领着大军大败阿修罗王苏拉巴特曼的军团后,阿修罗死伤无数,Idumban侥幸生存了下来,望着同伴的惨状,他悲从中来,希望能超度死去的阿修罗们。这时圣人Agastya带着湿婆大神的命令而来 – 让洗心革面的Idumban背负两座分别名为Sivagiri与Saktigiri的大山,从北印度走到南印度,带有把湿婆教义从北传承至南部的意义。

背负着岿巍双峰,Idumban步伐蹒跚抵达南印度的Palani时,累得坐下来稍息。待休息好了准备出发,却发觉无论如何都无法再扛起这双峰,心生疑虑的他爬到山顶一看,却看见一个像日光一样的魅力少年坐在山顶,嘲笑看着他。彼此一言不合就开打了,Idumban被少年轻易就击毙了。

这位少年可想而知就是离家出走到深山修行的穆卢干了,收到消息的圣人Agastya飞速赶到,请求穆卢干原谅Idumban有眼不识泰山,并告知了他肩负的重大任务。穆卢干一听,手一挥就让Idumban复活了,并大方地说,“从此以后,谁要拜见我,必须先拜见Idumban。”而Idumban就成了穆卢干的门神。

简单来说,从宗教意思上来看,信徒扛起Kavadi,希望得以专注与神明对话,把所有的邪恶与自私想法除去;为阿修罗们过去的罪恶忏悔并希望超度亡者,有忏悔与立誓还愿之意;同时,背负着无知愚昧的负担,经历所有苦难之后能够在穆卢干神的脚下解脱,把负担重新交托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