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9, 2016

《我們 – 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閱讀了兩次臺灣社運工作者顧玉玲所寫的《我們 – 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讓我在跨越2015年的低落情緒裏,看見臺灣菲律賓移工在臺灣的動人故事。

在她的後記裏,提到的這一段:
《在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個別的男與女被迫從外債高舉的國家,遷移到相對發展快速的異鄉討生活。他們飄洋過海來到臺灣生產,勞動,與貢獻,承受種族,階級,性別的社會偏見與政策壓迫,付出生命離散的殘酷代價,也淬鍊過人的膽識與能量。》
這本生命記事裏,有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密莉安,爲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遷移到海外,與臺灣工人談戀愛,排除萬難成婚,成了臺灣的新移民;也有爲了還債留下三個年幼孩子而獨自來臺,一年後丈夫拋子棄家,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喬伊;住在高山未滿20的原住民狄微娜,爲了分攤家計而放棄學業,帶了假證件虚報年齡就出國打拼;還有更多更多,償付高額中介費,負債累累來到成就夢想之地,日以繼夜工作,不能休假不能辭職,生病過勞是常態,性騷擾事件層出不窮,如果逃跑了,從此就落入了警方的“業績壓力”裏的總總面貌 —— 我讀起來卻有種熟悉的感覺,如果把書裏的“臺灣”換去“馬來西亞”,是不是一樣的場景?會不會讓人更不忍卒讀?

除此之外,還有身心障礙者與要求休假權的移工,在殘忍的社會福利體系下,弱者与弱者相殘的故事。底層勞動者,其實拿着這國這城的經濟齒輪轉動之鑰匙 – 最骯髒最危險最噁心的工作,哪一件不是他們的每天的勞動流程?而往往這國這城給予的,是那涼涼薄薄的紙鈔,以及僵化的社會污名。治安不靖,外勞搞的;傳染病,外勞引來;失業率高,外勞涌進;薪水不起,外勞搶工。

這國這城可以是臺灣臺北,也可以是馬來西亞吉隆坡。2016年的開端,在流淚之後,我看見這本書的小題:仍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在這樣的壓迫裏,還有許多人性的光輝閃動。強力推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