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16

印度種姓制度起源

有關印度種姓制度*起源,最早的記錄在《梨俱吠陀》第十書的原人歌(Purusha-sukta)其中90圣歌章節的第12詩句:

His mouth became the brahmana; his arms became the kshatriya;
his thighs became the vaishya and his feet became the shudra.
他的嘴成了婆羅門;他的胳膊成為剎帝利;
他的大腿變成了吠舍而他的腳成為首陀羅。

在原人歌里,沒有信息提到這四個種姓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職責。因此,吠陀天啟其實沒有把種姓制度放在重要的位置。千年之后的摩訶婆羅多 (Mahabharata), 羅摩衍多 (Ramayana),以及許多往世書(Puranas)就開始對種姓制度有諸多描述,其中摩訶婆羅多就有重覆為種姓劃下一條不容跨越的界限 – 在世界的自然秩序里,每個人都有既定的社會地位與職業,這是神授的位置。其中印度人最為熟悉的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在大黑天(Krisna)在勸導阿周那(Arjuna)繼續參戰的過程中,提到他就是四大種姓的創造者,并解釋四種姓的社會職責,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符合其種姓階級,那這個人就是神的虔信者。由此可看出,薄伽梵歌主張并宣揚四大種姓為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固有特征。同時,它認為一個人生而為婆羅門或首陀羅,取決條件之一是他前世的所為。

無論如何,從原人歌到薄伽梵歌,其實都沒有提及四大種姓以外的階級。因此,我們今日所熟知的“賤民”達利特,以及嚴重的歧視問題,其實是從“摩奴法典”開始。摩奴法典被當今學者認為寫成于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二世紀的四百年間,是雅利安人為鞏固以婆羅門(膚色)為中心的社會秩序而寫成的法律與倫理規范。

*印度種姓制度在梵語為“varna”,是顏色/膚色之意。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Good posts